购物卡实名,能“卡”住腐败吗?

发布日期: 2012-01-10  作者: 网站 管理员   浏览次数: 698   返回


 2011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商务部等七部委共同推出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正式执行。该意见对实名购卡、非现金购卡、预付卡限额等作出规定,对于购买记名商业预付卡和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的单位或个人,由发卡人进行实名登记;单位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不得使用现金;不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1000元,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

  曾几何时,购物卡一度成为滋生腐败的缝隙,让各种“人情往来”更便捷、更隐蔽。如今,《意见》出台已过半年有余,岁末年初,各大商场、超市的购物卡也进入销售旺季。实名后的购物卡“卡”得住腐败吗?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采访。


  政策遭遇对策

  “实名制”形同虚设 

  日前,记者收到一条匿名信息:“年底过节需要礼品卡吗?面额1000元每张。如需要请电联。”

  “我专门为上海某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代理此项业务,公司网上可查,信誉绝对保证。此卡不记名,密码任意六位,唯一缺憾是不能取现。”拨通对方电话后,对方开门见山地说。

  29岁的小于,现在北京市朝阳区某事业单位工作。“虽然购买大额购物卡要实名制,不过可以托人买卡。这样就会‘双保险’。”小于对此直言不讳。去年12月份,他参加某大型外资企业招聘,进入最终面试环节。“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就托人买了一张5000元的家乐福购物卡,但‘遗憾’的是,那家企业领导没要。随后我找了一个黄牛,以9.6折的价格卖掉了。”买卡卖卡都出奇顺利,“实名制”形同虚设。

  在崇文门外大街新世界百货购物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办理购物卡的人络绎不绝。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1000元以下的卡可以不实名,1000元以上的卡必须实名。即使买5000元的卡,分作5张,每张1000元,也必须出示身份证。

  “5000元的卡,我们9.5折收购。”在新世界商场外面,黄牛赵女士手里拿着一叠卡,跟来往的顾客打招呼拉生意。当问及是否需要告知持卡人姓名时,赵女士表示,只需出示持卡人的工作单位即可。她说,记名卡持卡消费与不记名卡并无二致,即不需要密码、签名。

  缺乏有效监管

  灰色地带滋生问题 

  《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实施已逾半年,效果到底如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研究员杜治洲认为,购物卡实名很难起到预防腐败的效果。

  据杜治洲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关于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的条款,基本无法起到限制作用,购卡人完全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购买多张购物卡。第二,关于实名制的执行力度,似乎也是只听打雷,不见下雨,目前还没有关于购物卡实名制执行不力受到处罚的报道。第三,《意见》在消费环节并没有要求使用人必须与购买人一致,所以不管登记的是不是自己的名字,还是可以随便消费。

  “的确如此,其实实名制起不到作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购物卡实名,并不是要求消费购物卡的人实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说,“购物卡只在起点上有监控,而流通和终点都没有任何监控,这就好比牛栏关猫,起不到作用。”

  “购物卡的产生,就等于在现有的金融支付体系外,又衍生了一套支付体系,这是一个灰色地带,缺乏有效和严密的监管。在这个灰色地带里,容易滋生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担心的行贿、逃税漏税,甚至倒买倒卖购物卡时还会出现一些个人信息盗用的情况。”任建明对购物卡现状不无担心。
多措并举

  确保流通全程监管

  2011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发出通知,其中对各级党政机关勤俭节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心者不难发现,2012年“两节”通知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多了“三严禁一简化”,即严禁节日期间公车私用、严禁领导干部违规收售商业预付卡、严禁领导干部参与赌博活动,通知严令禁止干部收受购物卡,如何对购物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管也是时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信息公开也许会产生一定效果。发行购物卡机构应该把购卡人的信息以及购物卡办理的相关明细向社会公开。”杜治洲进一步解释说,“特别是需要公开一些公职人员的购卡和消费明细。很多人认为这样会侵犯公职人员的隐私,但我认为,作为公职人员应该牺牲一部分个人隐私,这是对公职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

  “对于购物卡,从发卡到消费整个流通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最好消费时能够实名。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全程监管可以实现。”任建明认为,“购物卡消费的中介组织和中介人员,也应该在监管范围内,掌握通过中介的那些购物卡的来源和去向。”

  杜治洲和任建明同时对购物卡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和思考。杜治洲告诉记者,在国外比较常见的是政府发放的购物券和银行电子货币。商业机构发行购物卡并不多见。“早些年,我国曾经出现过商业机构发行的购物券,有一些因为扰乱金融秩序,被取缔了。我们也要看到购物卡带来的种种弊端。当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取缔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任建明说。

  (记者 柳 霞 王昊魁)来源:光明日报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 CopyRigh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