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8日电 近来,论文抄袭,买卖论文、学位屡屡不绝,本报从9月15日起开辟“规范学术端正学风”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主要是惩治力度不够,学术不端和腐败一样,如果惩治力度不够就没有冲击力了。许多最初抄袭、剽窃论文的原因主要是觉得不会被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有很大的惩罚。”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牛登科教授指出,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监管惩处不力,学术评价失当等是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重要诱因。我们要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强调,一方面用道德约束,另一方面得用一定的惩戒手段。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对于大学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只能通过文章课题数量来衡量一个在校教师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本身就会存在很大风险,一方面面临风险,一方面又要急着出成果、出文章,所以在这种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篡改研究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等不端行为。所以我们的考核体制一定要转变,将研究的质量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但是这一标准的建立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更需要强有力的贯彻和执行。
对于论文拼凑、抄袭,在学生中也是见怪不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张华杰提到,文科研究生每个月大概要写一万字的论文,大部分文章还是自己认真写的,能够保证质量,但是有时候任务积压多了,每篇要求3000—5000字,涉及的问题自己以前也很少了解,到要交的时间只好东拼西凑。好的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比如将任务分成容易、普通、难度三个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我们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规范系统的相关指导,我们很希望得到关于研究基本功的正规教育。光明日报《学术的天空需要净化》一文当中提到的科学道德教育列为专业课程,这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将学术研究基本能力培养,学术规范教育等内容也专门开设相关全校性必选课程,对我们的实际学术研究也可起到切实的提高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施扬灵认为,学术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是一个很神圣很严谨的词汇,能跟着一位学术大师做学问,心里是很踏实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学术严谨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些学术不端的行为,这种不劳而获的盗窃行为,于学生于老师都是可耻的。学术的环境需要得到净化,这是社会的共识。学校首先应该肩负起学术规范和学术监督制度的建设大任,同时也要依靠媒体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学风的清正和学术的良性发展。(通讯员 项健、丁文婷、张程 记者 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