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车改:一场“釜底抽薪”式改革

发布日期: 2012-09-21  作者: 网站 管理员   浏览次数: 685   返回


    核心提示:今年4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温州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继杭州、昆明等地之后,温州也走上了“拍卖公务用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的公车改革之路。涉改车辆1853辆,公开拍卖处置车辆1321辆,核定涉改人数9036人,年发放补贴金额6820.17万元……削减“车轮支出”、预防“车轮腐败”、转变“官轿意识”,温州车改因其“大刀阔斧”备受关注。

  9月6日下午6时,下班的人们陆续从温州市政府大楼里走出,或到附近的“大会堂”车站等公交车,或自驾汽车离去。
  陈波是他们中的一员。作为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市车改办主任,他上下班,再没公车可用。
  市区街道上,除一些执法执勤车外,也已经少见公车的“身影”。
  今年4月10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温州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市级机关公车改革。
  一手收回公车,对市属106家行政单位、207家事业单位的1300多辆公车进行拍卖;一手推进改革,实行“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温州拿出十足诚意展开了一场“釜底抽薪”式改革。
  “温州市场化的公车改革正当其时。”经历5个月的改革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张先生感叹道。
  “温州的车改方案从现实层面来考虑,还算是相对比较合理,有一些新的探索。”研究公车改革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也不吝啬肯定。
  作为此次改革的推动者,温州市纪委、监察局有着清醒的认识:改,是削减“车轮支出”、预防“车轮腐败”、转变“官轿意识”的关键。

  
  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车贴分三类
  在不影响公务的同时削减开销
  “公车管理难度大,运行经费压力也很大,1800多辆公车,去年的运行经费约1.44亿元,还不包括驾驶员的工资费用等。”陈波说。
  不改革,无出路。现实摆在温州市委、市政府面前。
  对此,温州车改《实施意见》开出一剂“猛药”:对市级党政、人大、政协等机关以及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市级功能区等106家行政单位、207家事业单位进行“一刀切”改革,不论官大官小,一律取消市管干部公车。
  取公车而代之的,是实行限额货币补贴,即“近程货币化”。
  车改单位涉改人员在市区从事公务活动,按职级实行限额货币补贴,从科员、办事员到正县实职(正处级),分7档发放公务用车补贴,每月每人最高平均2800元、最低平均400元;涉改单位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的机构,相关人员公务用车补贴按相同职级的1/3发放。
  7档标准从何而来?
  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除“根据当地实际物价水平和消费指数”、“参考国内其他城市车改货币化车补标准”外,此次的车补标准是以去年温州市级机关公务用车运行经费的1.44亿元为基数,设定节省15%得出总额,再分档计算得出。
  市里算了一笔总账:在确保总支出下降15%的同时,还可避免“更新公车”的开支,并从公车拍卖中获得近亿元的财政收入。
  “公车私用,不仅开支大,而且容易在用车费报销上出现一些灰色地带。”温州某国企的财务高管提出,限额货币补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改革会否因为“用药过猛”影响正常工作?
  通过去年市属国企公车改革的摸索,温州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市内车补动态调整;二是远程市场化。
  “市内补贴动态调整,即根据各单位日常用车频率,分3类区别对待,每类单位各占20%、60%、20%。以正县实职(正处级)为例,第一类单位每月补贴3100元、第二类2800元、第三类2500元,平均下来仍不超过每月2800元的标准。”陈波告诉笔者。
  远程及重大应急公务用车,温州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由市交运集团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公司予以保障。“选择国有企业,主要考虑公务运行的特殊性和国有企业国营的属性,保证改革过渡阶段的平稳衔接,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市场化打好基础。”
  市财政局已核定各涉改单位的远程公务交通专项经费,其中,行政机关的经费不超过涉改人员车补金额的15%,事业单位不超过10%。经费专款专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截至目前,温州市本级89个系统共350个单位参加了车改,涉改车辆1853辆,拍卖处置车辆1321辆,核定涉改人数9036人,年发放补贴金额6820.17万元。经测算,实行公车改革后,该市公车费用每年可节约2700万元,同比下降了18.2%。

  取消领导专车车贴不入工资公车公开拍卖
  从“制度防腐”到“观念防腐”
  车贴会不会成为变相福利?有人提出这样的顾虑。
  根据温州车改《实施意见》,个人车补由涉改单位按规定标准分月存入涉改人员的市民卡。
  “市民卡只能用于交通,不可提现或挪作他用,更不能用于商场购物等。”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与此同时,作为整个“车改链条”的关键一环,除省管领导干部用车及220多辆执法执勤用车以外,1300多辆公车全部要被公开拍卖。
  6月24日,7月1日、22日、29日,8月26日……日前,温州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涉改车辆拍卖会已举办了5场。
  台上,快速而响亮地喊着举牌者的报价;台下,购买者边擦汗,边用手里的号码牌扇风,焦急地等待自己心仪的车出现——几次拍卖会的人声鼎沸如出一辙。
  温州某汽车服务公司总经理黄先生参加了7月1日的拍卖,一次次举牌,又一次次放下。当天拍出最高价的是一辆2008年7月购置的三菱越野车,起拍价12.15万元,最后拍到了17万元。“一般新越野车不过二十多万元,用了快四年的,价格至少要对半砍……”黄先生对此感到费解。
  温州市某事业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去了现场:“冲着自己单位的车去的,知根知底。”但最后由于超过心理价位太多,他还是没拍下来。
  “这次拍卖的溢价确实比一般的二手车拍卖高很多,最终成交价基本符合甚至略高于市价。”温州产权交易拍卖行办公室主任告诉笔者,此次拍卖车辆平均车龄9年,10年以内的占31%,平均行驶里程19万公里,大都面临淘汰、更新。拍卖前,所有车辆进行了公开展示,品牌、使用年限、起拍价等信息都在拍卖行的网站上进行了公示,不存在“定向拍卖”的情况。
  “人人皆可报名参加拍卖。”陈波强调。
  笔者了解到,此次进行车辆评估的机构都具有专业资质,拍卖公司也是通过招投标确定。釜底抽薪,断掉“车轮腐败”的后路,温州公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除了削减开支、预防“车轮腐败”,这场改革带来的更大变化,发生在人心里。
  “车改,改的是领导的特权意识。”叶青认为。
  “快来接我去市政府开会……”对市商务局局长苏向青来说,专车已成为历史。
  苏向青透露,市商务局是温州此次首批推行公车改革的机关,除商务执法车辆外,该单位所有公车,包括局领导的配车都已取消。“这次改革一视同仁,比我资格老的局长都没有专车了,所有人心里都很平衡。”苏向青一笑,化解了尴尬的“面子”问题。
  另一位拿3100元补贴的干部说,过去开会、办事专车专送,下了车,昂头挺胸;现在开自己的车办公务,要提前出门,还得四处找停车位,“风光”荡然无存。“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积极拥护、支持公车改革,因为这是方向,早晚要走到这一步。”他说。

  严明“四个不准”完善后续监管逐步建立细则
  推动改革深入需有断腕之心
  6月20日,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试运行,第一笔租车业务来自市委政法委。
  “公司的经营是市场化的,我们会对被租车辆的行驶路径进行GPS定位监控,以防私用而增加运行成本。”该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麻晓娟说。
  据介绍,涉改单位在编的驾驶员,已分别按留车留用、提前退休、保留岗位、自谋职业4种方式解决了出路。
  然而,仍有人担心,如果“一把手”长期使用某一辆车,名义上的公车又会变成领导专车。
  对此,温州车改专门提出“四不准”:不准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不准接受企业捐赠车辆;不准对外出租、出借执法执勤用车;不准将执法执勤用车用于上下班或作为领导干部固定用车。执法执勤用车喷涂公车标志,建立GPS监管系统跟踪管理。各涉改单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改革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温州市纪委、监察局介绍道,为保证车改工作平稳实施,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加强对车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同时,落实车改政策的情况,将被作为车改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年度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与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考核挂钩。
  “推进公车改革要严字当头。”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强调。
  “温州的公车改革刚刚起步,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需进一步深化、完善的课题,我们将不断探索求进。”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徐有平说。
  “公车改革本来就是一次利益的调整,是公权力对民众呼声的一次积极回应。地方政府应该下决心,以坦诚的、负责任的态度改变部分存在的公车靡费现象。”有关专家指出。
  车改难,难在断腕之心。
  目前,温州车改正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截至8月26日,温州市共核定需清理车辆1853辆,保留执法执勤等车辆220多辆,5次拍卖涉改车辆941辆,审核通过了350家单位的车改方案。
  “我市将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注意广开言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不断研究解决公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公车改革。”温州市车改办近日公开表态。
  “温州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准备充分、操作公开透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应予肯定和支持。”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批示道。
  据悉,下一步温州车改将由市级推向11个县(市、区)。(孙单平)

  点评

  车改不易,望行之长远

  从今年4月温州启动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到最近县级层面有所“动作”,5个月里,这场以抵制“车轮下的腐败”为名的改革正在逐渐显露成效。同时,与改革相伴而生的质疑,也在以另一种方式提醒着我们: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避免,必须放远眼光,持之以恒。
  前两天,一条关于温州第五场公车拍卖的帖子再次将温州车改推向网络热议的焦点。这是倒数第二批公车拍卖,全部6批拍卖共将处置1300多辆公车,预计可能卖出上亿元。而温州市级机关原来花在公车上的钱,一年差不多就要1.4亿元。通过车改,不仅可以把车子卖出去,赚进钱来,还把未来的管理费也省了。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曾在会上公开算了一笔“账”:通过车改,预计能在公车费用上节省15%的支出。
  省钱当然是最直观的好处,如果不省钱,车改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较之更进一步的,是减少浪费。一位媒体同行说,车改前经常在市区一家大排档门口看到某县领导的车,一打听,发现是司机趁领导不用车,把公车拿来私用。相信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车改对这类公车私用造成的浪费,有着显而易见的遏制力。最起码,由制度划明了“禁区”,市里在开会时也明确了“四不准”的规定,纪律执行情况也将直接与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考核挂钩,条条“硬杠杠”都在发出警示:踏入雷池可没好果子吃!
  减少浪费的另一层含义,是挑战特权意识,从而促进官场作风的转变。车改推行后,时常听到一些干部半开玩笑地说,车子都没了,应酬晚了谁还敢拍胸脯爽快地对客人说“没事,让我司机送你”。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干部“悄悄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车改在倒逼官场应酬走向理性化、节制化,一些应酬能免则免,不得已的酒少喝了。
  当理想照进现实,车改当前的状况距离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就网上热议的“实行车补后支出究竟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有干部坦言,不能从一个较短阶段或某个单位的个案去论断,而要从全局去平衡,从养人费用、养车费用终将彻底割除的长远利益去掂量。在机关干部的作风转变上,当事人不乏抵触、抱怨,但也有好些“抱怨者”承认,这是因为失去特权后一时“不适应”,如果车改改得够坚决,所有的“不适应”终将变成“适应”,甚至成为习惯。对“成立国有租车公司是否涉嫌‘垄断’”等问题,我们可以肯定,没有一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堪称完美,以实践检验真知,以行动逐步完善,才是抵达成功彼岸的必经之路。
  车改不易,希望它能坚持下去,行之长远。利弊得失不在于一时一刻的显山露水,看待车改更需要有全局、长远的眼光。我们有理由期待,以持之以恒的决心、追求实效的态度去推动一场改革,改革终将赠以真诚的回报。(温州市市民监督团特约评论员,温州日报资深记者 姜巽林)

http://www.shjcw.gov.cn/node2/2005jcw/jcdt/node8/u1a27811.html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 CopyRigh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