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嫁接校史为哪般?

发布日期: 2012-12-10  作者: 网站 管理员   浏览次数: 515   返回


          大学的价值在它的精神与气质,这是真正的财富,编造历史,这就丧失了起码的底线,是对文明准则的公然挑衅。

  据《楚天时报》报道,武汉大学将启动120周年校庆,招致前校长刘道玉等学者质疑。武大自称溯源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但刘道玉等认为,武大只能追溯到1913年创建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与自强学堂并无传承关系。

  类似的生拉硬扯,在高校中早已流行,比如青岛大学盗用“国立青岛大学”校史,安徽大学自称“国立安徽大学”后裔,创立仅一年的江南大学,次年便举办“百年校庆”,这些还不是最极品的例子,湖南大学竟自称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只要占了你的校园,你的历史就是我的,用过你的员工,就算合法传承,这样斩断血脉联系的百年历史,意义何在?

  大学的价值在它的精神与气质,这是真正的财富,编造历史,这就丧失了起码的底线,是对文明准则的公然挑衅,这样没有道德基础的百年,岂不成了孔子批评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可以看到,有三种偏执推涨着高校们的认爹冲动。首先,以为历史、文化也可以批量“制造”出来,也可以投机取巧;其次,短期提升学校影响力,校领导前程有保障;第三,年份上去了,招生更容易,更容易讨要资源。 

  其实,这三种因素不仅在高校中存在,而是带有某种普遍性,反省一下,有多少“非遗”、老字号、百年老店是这样凌空嫁接的?明明中断多年,技艺、传统烟消云散,却手拿白纸写过去,在这样的氛围中,高校们节操碎了一地,不足为怪。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因为当下不行,只好谬托“先前阔”,又找不到多少证据,只好把传说当成事实,把抢来的当成自己的,这种恶趣味与商品社会的媚俗、夸张、肤浅合流,终于到了连高校也不以认爹为耻的地步。
  从道理上说,高校本应成为价值的坚守者,可为什么也会随世沉浮?因为自我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的训练与环境,自我就难以形成,结果便是,高校们觉得自己是在帮别人认爹,而不是帮自己认爹。
  
        可见,要解决高校认爹忙的困境,还是要从回归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起。(蔡辉)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 CopyRigh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