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并不如烟——对“网络问政”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 2012-03-22  作者: 网站 管理员   浏览次数: 700   返回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问政”作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种新形式,正考验着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善待网络、善用网络、善管网络,真正做到“上网察民情,下网解民忧”。

  一、一“网”情深。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思想观念。一是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互联网就像一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在这张“网”上,各类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已达5.13亿,稳居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位置。规模庞大的网民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二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形成的速度和广泛性是传统舆论不可比拟的,普通网民随时随地可以成为“公民报道者”。三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交流娱乐、休闲购物等方面多元的载体,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四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网络是需求旺盛的商务市场,2010年,淘宝网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一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沃尔玛在中国店铺的销售总额。同时,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融合正不断深入,必将承载起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责任。

  二、继“网”开来。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已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一是民意的直通车。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海量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二是沟通的连心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计”于民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问政,也就是从广大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中获取灵感、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三是工作的晴雨表。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据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通过网络,可以马上知道群众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看到群众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四是努力的风向标。政府工作的方向在哪里,起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杆。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来提供服务,将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倾向基层,倾向百姓。

  三、勇“网”直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是必须重视而不可轻视。对于互联网新媒体,我们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只是面对“棘手”问题时才去关注网络,要随时运用网络了解民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二是必须交流而不可交恶。与网民交流中,我们必须坦率真诚,增进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情况交流,一味“封、捂、堵、压、瞒”只会导致“小事闹大,大事闹炸”。三是必须回应而不可回避。舆情不是“敌情”,相反,网络舆情是社会的预警器。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网络批评,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做到矛盾面前不回避、质疑面前不遮掩、指责面前不冲动,变被动为主动,化干戈为玉帛。四是必须作为而不可作秀。网络问政不是政治作秀的新“T台”,不是“先进的摆设”,更不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问、要听、更要办,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四、无“网”不胜。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谁重视网络,谁拥有网络,谁引领网络,将“无往而不胜”。一要打开心门。只有亲近大地,才能听到自然的声音;只有走近群众,才能获得贴心的真话。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善待网络,诚待网民。二要打通渠道。我们要重视网络,尊重网民,积极“上线”、“触网”,不做网络“菜鸟”,不学“叶公好龙”。要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通过公开行政首长信箱、邀请网友列席党政重要会议等方式,更好地利用网络来畅通民意表达之路。三要打造平台。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要积极开通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加强与网民交流互动,正确引导社情舆论。加强统筹,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形式丰富、互为补充的网络媒体群,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四是打建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与网民定期对话交流制度,加强与网民沟通交流。建立日常网络舆情交办机制,健全网友建议意见交办落实、责任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对网友的反映、呼声、意见和建议,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处 CopyRight 2009